2002年7月14日,是我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难忘的日子。这一天,江苏省教育厅发文,聘我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小组专家,我由此进入到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之中。2014年5月,我受聘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,由此加入“一纲多本”语文教材审核工作。2018年1月,我受聘为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,由此加入统编本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、教材的审核工作。如果加上海门两年教育局副局长的挂职,我沉浸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超20年了。
由于审核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,特别是长期审核统编本小学语文、初中语文、高中语文、中职语文教材,加之担任基本功大赛评委、名师培养工程导师、教学成果奖评审,所以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了大致了解。我发现,很多教育家其实就是语文教育家,或者从语文教学起步;很多教育家,就是小学语文教育家。可以称为教育家的,往往集中在小学学段,有“四大天王”“十大青年名师”等。初中、高中有升学考试的压力(中考、高考),而且高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生考试,自身建树不多,想成名成家的人不多,而且也没有个人成名成家的氛围与条件;初中教学往往比较薄弱,很多名师去了高中,坚守在初中做课程改革的专家最近几年才逐步增多。
也许,是我们的视野更多地关注在小学、关注在语文。今年我参加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评审,小学语文是申报最多的一类。因为小学语文是儿童教育的起点,也是人类童年的回望,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前沿与重点。很多重大问题都从这里出发,这种繁荣必然体现为流派纷呈、思想碰撞、主张迭现。饱受教育界关注又诟病的,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流派、教学主张。仅仅与诗歌、诗词有关的就有很多种,至少有“诗意语文”“诗性思维”(也许源于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的“诗性智慧”)、“诗教语文”等,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“诗意语文”,基本上形成一个流派,以王崧舟、董一菲、周益民为代表,不仅每个人有著作论文,而且还有一批人在宣传、研究,蔚然成风。至于“诗教语文”,则是大音希声,空谷足音,这就是先后执教于如皋市高新开发区实验小学、如皋市开发区实验小学、如皋市李渔小学的郭剑波,无论是百度,还是知网,目前提到“诗教语文”的,除了郭剑波的论文或者专访,尚无第二人,这也算是一种“专利”吧。
我最不喜欢一些所谓的权威,只要不是他指导引领的,只要是他不熟悉的,只要是他没有听说过的,一概摇头,一概否决,有点近乎道学家的岸然与架势。其实,我们必须面对日新月异、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,新见迭出,新秀崭露,这是客观存在的可喜可贺的现象,是思想活跃、探究深入、氛围宽松的体现。我们最需要的也不一定是一味肯定,而是冷静面对,看看他究竟说了什么,是否有道理,是否有价值,是否有实践意义。
这是我的一贯态度,不管是否认同,总要耐心听完,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意见。我看了一下,郭剑波的“诗教语文”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:诗性教学—诗慧课堂—诗教语文,从“教以诗”到“以诗教”再到“诗教化”。剑波沿波讨源,追溯“诗教”一词,最早出现于《礼记·经解》,源于孔子以《诗经》为载体的诗教活动。在回顾了源远流长的诗教演变史后,郭老师认为:我们强调诗教,顾名思义就是用“诗”去教化。所以他提出自己的诗教观:
现代诗教观是一种“大诗教观”。之所以称“大”诗教,一是它的载体之大。诗教内容不只限于《诗经》,也不仅是古诗,而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具有较高思想价值、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诗歌和诗一样的韵文。
基于此,郭老师比较、辨析了诗教与教诗、诗教与诗歌教学、诗教与培养诗人、诗教与诗歌教育四个问题,强调以“诗”为教有“教育”之意,更是“教化”之意。教化,则强调感化、浸化、染化、润化。一个“化”字突显出了诗教方法的特质。诗教是较长期的过程,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,是润物无声般浸染的过程,是和风细雨慢慢入化的过程。郭老师于是对“大诗教”做了现代性阐述:
所谓大诗教,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。对个体而言,是用诗进行教育,浸润、启迪、培育人的心智,陶冶人的情操,使之到达教育者所期望的理想彼岸。对群体而言,是用诗教化民众,弘扬、传播传统而先进的文化,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这里的诗,指只要具有教育价值的诗文即可,古代的、现代的,国内的、国外的,古体诗、近体诗,成文的、成句的内容均囊括其中。现代诗教的主旨是聆听生活,滋养心灵,观察人生,完善人性,反映社会大变革、大发展,大力弘扬爱国主义、理想主义、英雄主义精神和梦想精神,将诗教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建设、国家文化建设结合起来。简单地说,诗教就是用诗来教育和教化。
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认知上,郭老师提出“诗教语文”的概念:
何谓“诗教语文”?简洁地说是吸纳“诗”的特质和“诗教”特质的语文。具体指用诗般的语言、诗般的形式、诗般的内容、诗般的境界,用诗教的思想、诗教的方法、诗教的功能,构建综合性、实践性的语文活动,在促进学生语言的生发、生成、生长、生动中,形成和丰实思维、审美和文化素养的语文。
郭老师还反复强调:
“诗教语文”,不是“诗”的语文,不是“诗教”的语文,也不是“诗教”和“语文”简单叠加的语文,它是遵循诗教规律,让小学语文“教育味”浓溜溜地流淌的语文;它是借鉴诗教规律,让小学语文“儿童味”香馥馥地流淌的语文;它是激活诗教规律,让小学语文“现代味”醇厚厚地流淌的语文;它是发展诗教规律,让小学语文“中国味”久远远地流淌的语文。
的确,下定义不是中国学人的强项,更不应该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特长。但用鲜活而形象的语言描述,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强项,郭老师用了“三味”、用了三个叠词:“教育味”浓溜溜地、“儿童味”香馥馥地、“现代味”醇厚厚地,这是他的描述、他的阐释,更是他的追求。坦率地说,我很是喜欢,很是欣赏。“三味”切合古今,切合诗境,切合儿童。从“三味”可以悟出“三昧”,可以出入“三界”,直至更远更高之处。“浓溜溜”“香馥馥”“醇厚厚”既是诗情,也是诗教,情理相生,趣味横生。
郭老师在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是费尽心思、用心良苦,不仅体系完备,构架齐全,还能够自圆其说,自成一家。他认为“诗教语文”的基本特性是文化性、思维性、审美性。“诗教语文”的价值意义是释放儿童的天性、强化学科育人的作用、顺应时代的使命。“诗教语文”的根基是优秀传统文化。“诗教语文”的本质是诗性思维。“诗教语文”的追求是重拾审美文化。“诗教语文”的境界是厚积语言。“诗教语文”的环境是教师具有诗心、课堂具有诗意、管理具有诗性。
其实,关于教学主张、教学思想,我也有“三味”“三昧”“三境”之感。第一是体系完备,四梁八柱,理论支撑,实践印证;第二是区分出自己的新说与旧说、各种流行的相近的观点的差异,避免内容交叉迭合;第三是不仅言之有理,持之有故,而且特色明显,不可替代。以此衡量郭老师的“诗教语文”,显然第一境界已经达到了,而且自信满满,言之不厌。至于第二境界,则是一个共同性的难题,郭老师努力去做了,有的地方还相当出彩。而第三境界,则已经迈入教育家的门槛。对剑波来说,有点苛求了,但端倪已露,如果峰回路转,不断攀升,其前景灿烂在握,引人遐想。
纵观一些教育探索者的心路历程,能够提出一种教学主张,应是突破性的飞跃。有的人终身冥思,终无所得。而当你一旦提出,则进入了教育发展的快车道,瞻前顾后,左右打量,其结果不外乎三:一是继续思考不断完善,最后成为自己的特色或品牌;二是继续前行悔其少作,改弦易辙,另立山头;三是止步不前,到此一游,留点痕迹,自我安慰。我希望剑波以此为基,继续思考不断充实,由自主、自觉到自为、自由,贡献长板,补好短板,接通横板,加厚底板,从而厚积薄发,修炼成家。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方式、方法与技巧上,不仅仅表现在个人气质、个人努力上,不仅仅表现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之中,而是出入自由,自动升华,逐步奠定教学主张、教学思想的基础。
最后,作“藏头诗”一首,以助其兴:
诗界千年造化工,
教人立德沐春风。
语意沉沉云树外,
文茵卧月听来鸿。
(作者系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主审专家、南通大学原副校长)
(原文载于《小学语文教学》人物版2024年第6期“专家评述”栏目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)